理想和現實似乎永遠背道而馳,當我們想實現自己的理想時,卻又不得不面對現實嚴酷的考驗,就像人們小時候往往有一個巨大的夢想,也許是登上月球,也許是征服世界,等到我們越長越大,這個夢想也就越來越小,終於完全被現實扼殺這其實就在告訴我們堅持理想的不易,因為現實中的考驗真的很困難。
每個時代都會有一批充滿理想的文人,孔子周遊列國推廣「仁」的理念,康有為在公車上書,期望透過改革,使積弱不振的中國得以強大,但是他們卻都沒有成功,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滿腹的抱負總是受到阻撓,太多的現實不讓他們實現理想,所以像陶淵明只能寫桃花源記來寄託自己的理想,實在是因為當時的政局和社會,沒有可以讓他找到能夠做為桃花源的地方啊!
然而,難道因為現實的殘酷,我們就要放棄理想嗎?如果這個社會只剩下現實,那會是一個多無情的社會!只強調真實的可能、真實的財富,只在現實的體制內生活,沒有人充滿理想的宣揚大同世界、嚮往美好的生活,要求改變不好的現況,那我們怎麼會進步呢?如果所有人都在現實面前低下頭,最後等待我們的,只會是一個汲汲營營,為名為利的自私社會。
理想在實現中實現的困難重重,但是它的意義不只在當下實現了理想沒有,還需在乎這個理想的追求對未來長遠的改變,像孔子的理念雖不被當代國君接受,而千年後的我們不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而肯定仁德修為之必要嗎?法國大革命時,一群有志之士堅持民選總統的理想,經過無數戰爭和血腥,終於推翻王室的貴族制度,當今的社會正是以此為基礎,才能實現民主制度的不是嗎?
所以說儘管經過許多挫折,只要可以熬過現實中一切的考驗,那麼理想終究會開花結果,可以展現它的效益的,我們的社會,就是因為這些懷抱理想的烈士堅持在前,我們才能夠享受到不斷、不斷的進步在後啊!
- 筆者:麥君萍 -
若說理想是只風箏,則我們就是而握著風箏線的人,可以抬頭操控著風箏,而天空則是命運,是現實,蘊含著種種可能,它可以是理想的阻力,也可以是理想的助力。而要讓風箏在天空飛舞,就得要特別注意會影響風箏的飛行的天候狀況,所以放風箏的人兒,就必須時時具有因應措施,才能讓風箏順利地飛翔在天空,飛得高高的,飛得遠遠的。
人不能沒有理想,沒有理想的人,終究只是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行屍走肉而漫無目的,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更不知道自己的定位。而當人有了理想,卻也不能空有理想,而不去現實當中實踐。現實是理想最美麗,也最殘酷的舞台,你不能略過這條可能充滿了荊棘的道路,想抄捷徑,只會讓你跌得滿頭包,無功而返。而成功通往理想的路,就必須要你自己咬緊牙關,忍受一連串的艱辛考驗,才有可能到達,當看著自己的理想種子,經過風雨的淬鍊,漸漸地成長茁壯時,那將會是人生最感動的時刻。
九把刀曾說:「說出來被嘲笑的夢想,才有被實踐的價值。」而王國維先生也說成就大學問、大事業的人,一定要經歷過「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現實考驗,因為為自己的理想打拚奮鬥,過程必定是備受磨難及煎熬,若沒有這些考驗,又怎能說這是你長久堅持的理想,又怎能說這個理想,就是你真正所愛的呢?
張愛玲在愛此一小說中,寫道:「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我想文中的結局,並不是圓滿的,但她卻道出了:緣分,是需要自己去掌握的,既然在無數個興趣嗜好中,找到了自己想抓著的理想,在紛擾的現實中,找到能讓自己安定的力量,難道這不該好好的為自己的理想而付出、努力嗎?
- 筆者:陳奕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