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十二日發生四川大地震,至今為止官方統計死亡人數超過八萬人,受傷的更不計其數。這麼可怕的天災引起華人世界的普遍關切,我們除了響應捐款之外,實在還想多做一些什麼。五月二十六日,就在地震之後兩週,我在四川綿陽面對一千多位北川中學倖存的師生演講時,還不太敢相信自己有什麼辦法可以安慰及鼓勵這些遭遇重大災變的年輕學生。
我乘飛機抵達綿陽時,機場有三部車子等著。車窗上貼有標語,說某某教授來到災區義講。山東衛視的幾位主管也來了,他們聽說義講這件事,特地前來錄製全部過程,準備在「新杏壇」節目中播出。我在「新杏壇」主講過孔子七講、孔門弟子十講,以及易經與人生九講。老朋友見面本來應該十分欣喜,但是眼前的工作確實是個挑戰,誰都沒有把握能不能做好。所以,我婉謝了宵夜的建議,獨自在房中思索第二天的講稿。
首先,我問自己為什麼會作這一場演講?原因是大家面對了重大的苦難。至於目的,則是要讓年輕的學生重新燃起對人生的信心與希望。接著要準備的就是我的演講內容了。我在台灣曾經為兩百多所高中及高職作過演講,大概知道高中生的心態與需要。原來天主的安排果然神奇。如果沒有這樣的經驗,我如何能夠與小我四十幾歲的人談話,還讓他們不會厭倦呢?教書有兩種:一種是學生自己來學,是他們選擇老師,那麼老師可以自由發揮。第二種是我去面對學生,我必須負責教學成敗。為了舉辦這次義講,幾位「北大企業家國學班」的學生已經努力了一段時間,他們對我的期望顯然很高,我的挑戰也更形艱鉅了。
北川中學有一半師生在地震中罹難。倖存的師生大都遭逢家人、親友、同學的生離死別。兩週以來,許多人不斷地為他們加油打氣,希望他們早些走出傷痛。感情的慰藉是需要的,但是光靠感情也可能讓人陷入自憐的心境而難以自拔。我能提供的是觀念。觀念是思考的線索,只有理解了事情真相,一個人才能真正釋懷,並且鼓起勇氣繼續往前走。
地球上至今有九百五十多億人存在過,試問誰不曾受過苦?差別在於:一般人是用一生的時間分批承受各種痛苦,而現在的地震受災者卻是在一天之內就要承受別人一輩子的苦難,這個擔子實在太沉重了。我對北川中學的學生們說:人在受苦時,一定要靜下來沈思,想一想這是怎麼回事。如果上天讓我倖存,應該有些理由。這些理由中必定有一點是:讓我覺悟生命無常,因而要加倍珍惜未來,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人生應該「重質勝於重量」,活得長短也許可以歸諸天命,像顏淵早死,孔子也無奈地說「不幸」。但是顏淵活得精彩,以致孟子後來說「禹、稷、顏回,易地則皆然」,把顏淵與大禹及后稷並列。由此可見質之重要,也就是要活得有意義,讓每一天都很充實。
我在早期寫過一本《成功人生》,其中強調成功並非成就,而是用來描述一生的過程,這種過程有以下四點特色。一是目標明確。不論在任何階段,都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譬如,學生的目標是升學,但是升學之後呢?是就業,但是就業之後呢?是賺錢,但是賺錢之後呢?如果缺乏一個完整的思考與最終的目標,則所有的階段目標都是不夠圓滿的。所謂最終目標,則與人性有關。譬如,儒家要以個人之力來為人類服務,如孔子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為志向,那是出於人性向善的觀點所作的合理思維。
其次,要全力以赴。光有目標而不奮鬥,無異於畫餅充飢,拿自己的人生開玩笑。奮鬥要有計畫,不必奢望一步登天。老子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要持之以恆,不但逐漸接近目標,在過程中也將覺得踏實。歌德說:「最可怕的感覺是:早晨醒來,發現自己還活著,卻不知道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所以,全力朝目標去努力,不但不是辛苦,反而是一種幸福。
第三,要自得其樂。如果少了快樂,人生只是一場荒謬劇。佛教說:「人生猶如苦海。」這話有其道理。但是,對人而言,苦與樂是相對的概念。正因為人追求快樂,所以才會有痛苦的體會。既然如此,不知道「自得其樂」的人,不是愚不可及嗎?我在這裏談到自己在中學時代,曾經以下象棋、打籃球與唱歌來自得其樂。同學們聽了這些有趣的事,忍不住開懷大笑。演講會後,網路記者以「北川中學的學生們露出久違的笑容」為標題,引起網友的廣泛討論。大家都希望年輕的學生早日振作起來,現在看來已經收到效果了。
最後,還須明白:有意義的人生必須不斷提升心靈。隨著年齡增長,心靈的層次也要日益開闊,在德行與智慧方面的修行也須與時俱進。若非如此,人類社會怎麼可能不斷改善?最後,演講的露天會場上寫著一句標語「天降大任於中國」,我告訴同學們這話前半段出於《孟子》,然後我們一起念「天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演講至此結束。 ⊕
傅佩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