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的聲音有如變色龍多變,有種說不出的魔力!

  Michael Jackson 25日驟逝,美妙的歌聲從此成為絕響。他的成功,大部分要歸功於史上最暢銷專輯「顫慄。」

  不管是童年時期純粹的清亮,還是成年後感情流露的動人詮釋,Michael的歌聲一派地雌雄莫辨、高亢嘹亮,演繹歌曲不落窠臼,喜於多方嘗試,讓他成為與披頭四及貓王,並列音樂史上最閃亮的巨星之一。

  1960年代,Jacksons 5時期的Michael還是個小男孩,童稚的聲音清澈嘹亮,純粹地毫無雜質,不過1971年推出個人專輯後,Michael的歌聲逐漸漸轉為中性的高音。

  1970年代中期,Michael在「Shake Your Body」等歌曲中,加入所謂的「歌聲式打嗝」(vocal hiccup),這種特殊唱法,唱到一半時突然大吸一口氣或是夾雜喘氣聲,來幫助詮釋興奮、難過或害怕等情感。

  1970年代晚期,「牆外」(Off the Wall)專輯發行後,麥可的歌唱功力已深獲好評,「Allmusic」雜誌形容他是「擁有莫名天賦的歌唱家」;「滾石」(Rolling Stone)則將他歌聲中的「上氣不接下氣、夢囈式的結巴」,與另一位知名歌手史提夫汪達(StevieWonder)相提並論。

   「滾石」分析說:「Michael清柔的高音,美得異乎尋常,大膽卻平順滑進的驚人假音,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1982年,Michael推出「顫慄」(Thriller)專輯,滾石雜誌認為,此時的Michael嗓音轉變成「帶有憂傷味道」、「完完全全的成人歌聲」。 

  1987年「飆」(Bad)專輯中,Michael刻意發錯一些字的音;1990年代「Dangerous」發行後,Michael唱腔更加用力,詮釋過去他描寫過的主題。

   「紐約時報」指出,Michael在這張專輯裡,「大口呼吸、聲音帶點緊張的懺抖,或是突然落入極度絕望的低聲輕語、緊閉牙齒發出的嘶嘶聲」、「語調悲苦」;不過當唱到兄弟之情或其他正面議題時,Michael的歌聲又會轉回「柔和」。

   2001年,Michael推出最後一張專輯「萬夫莫敵」(Invincible),成績不盡理想,不過「滾石」指出,此時43歲的他還是一心表演,他的歌聲「精心詮釋,帶著縈繞人心的和諧」。

   身兼音樂人、導演等多重身分的非裔美籍作家喬治(Nelson George)盛讚Michael的嗓音兼容「優雅、壓迫、吼叫以及自然的孩子氣。他的假音、他的柔和,在在彰顯了身為一代巨星的要素」。

   1984年,Michael因為音樂與文化的卓越表現,在好萊塢星光步道上留名。他打破種族藩籬、改變音樂錄影帶的呈現,為美國現代流行樂帶來極大貢獻,也影響嘻哈、流行樂與R&B後進,如瑪莉亞凱莉(Mariah Carey)、小甜甜布蘭妮(Britney Spears)與賈斯汀(JustinTimberlake)等人。


(譯者:中央社鄭詩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usin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